珠海经济特区45周年启示录
周末的珠海周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港澳单牌车缓缓驶入,经济车的特区后备箱里,经常会装着刚从珠海山姆会员店采购的启示生鲜与日用品。
这样的珠海周年跨境消费场景,已成为常态。经济2024年,特区经此处出入境的启示客流与车流分别超过2700万人次和555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72%和71%,珠海周年双双创历史新高。经济珠海山姆会员店8万张港澳游客办理的特区会员卡,也意味着珠海正在成为港澳客人周末及假日热门打卡地。启示
热辣滚烫的珠海周年消费场景里,鲜少有人会想到,经济这座城市曾经只是特区珠江口一个不起眼的临海小城。
1980年,当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珠海经济特区时,珠海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仅2.61亿元,在广东省排名第17位,常住人口不足37万。
2024年,珠海GDP跃升至4479.06亿元,排名跻身全省第6;人均GDP17.87万元,仅次于深圳位列全省第二;12年免费教育、人均民生支出1.74万元、户籍居民期望寿命84.5岁,一连串数据勾勒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底色。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的背景下,这座以“宜居”闻名的特区,正在按照广东省委明确的“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定位和使命,探寻从“小而美”到“强而优”的破局密码。
破冰:争当“第一”改写开放叙事
珠海的特区故事,开篇就带着“敢闯敢试”的基因。
这座城市创下的多个“第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鲜活注脚。1992年首开国内先河设“科技重奖”,是珠海向全国抛出的一颗“精神原子弹”。当年3月9日,珠海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落地,迟斌元等科技人员获得的奖励包括汽车、住房、巨额奖金。这个在当时足以震动全国的奖励,瞬间让珠海成为科技人才的“磁场”,巨人集团史玉柱移师珠海,金山软件雷军在此研发WPS,陈利浩的远光软件成为电力信息化龙头。他们是珠海“黄金一代”创业者,昂首走进中国经济舞台中央。
珠海的这场重奖,是中国转向“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生动注脚。随后,南方软件园,这座被誉为中国软件产业“黄埔军校”的园区,也热闹登场,成为观察中国“特区经济”最佳样本之一。1993年4月,南方软件园作为国家电子工业八五重点项目投入建设。当时,园区配套堪称“顶配”,奠定了其日后成为中国软件业“造星工场”的基石。
45年间,这里走出金山软件、远光软件、航宇微(原欧比特)、全志科技、世纪鼎利、同望科技、飞企软件、光库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落地花旗金融共享中心、东方海外信息科技、赛米控电子、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世界500强及行业巨头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成为了珠江西岸的“创新心脏”。
原珠海市科委主任卓家伦至今仍清晰记得首届科技重奖筹备时的灯火通明。在他看来,科技重奖功载史册,更在珠海播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种子。
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珠海先后迎来中国第一张“珠海渔女”图案的“中银卡”、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这些“第一”不仅是政策的突破,更塑造了珠海“开放先行”的城市基因——它总能在关键节点,用创新撕开传统体制的口子。
实干:45年GDP增长1716倍
翻开珠海经济特区的“成绩单”,最醒目的是一条陡峭上扬的GDP曲线:从1980年的2.61亿元到2024年的4479.06亿元,45年间年均增长15.9%,总量增长超1700倍。
这份增长的背后,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1980年,珠海三次产业结构为36.4∶31.8∶31.8,近四成经济依赖农业,是典型“农业县”。如今,这一结构已调整为1.7∶42.5∶55.8,第二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第三产业撑起半壁江山,形成“4+3”支柱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2024年,“4+3”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1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八成,成为稳增长“压舱石”。
其中,珠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收入194.95亿元,位居全省第三,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常年位居全国前十。
今年上半年,顶着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珠海“4+3”产业增加值增长7.2%。其中,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增长17.9%、16.4%、16.0%、15.2%。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批批企业的坚守与创新。45年来,在珠海这片热土上,培育出格力电器、摩天宇、丽珠、凌达、紫翔、健帆、纳思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2024年,格力电器、华发集团一起登榜《中国企业500强》。此外,还有81家独角兽及瞪羚企业在珠海成长,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新经济活力。
当前,正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又逢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加速期,在这一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珠海锚定低空经济、海洋经济、机器人、大模型、RISC-V等前沿领域,布局重塑产业竞争力,续写特区“敢为人先”的改革篇章。
仰望苍穹,珠海率先建成并上线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打通低空飞行“管理壁垒”;率先开通珠海与深圳之间的全国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线,以及连接海岛的全国首条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构建起“陆空联动、岛城互通”的低空交通网络。据统计,2024年珠海低空产业规模已突破200亿元,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发展”。
远眺蓝海,珠海正以“海上新基建”为抓手,重构海洋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破解传统海水养殖“看天吃饭”的难题;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实现“珠海造”,引领海洋科考进入“无人时代”;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珠海启动试运行,开辟海洋清洁能源开发新路径。一系列“全球首创”的海洋装备与技术,让珠海在蓝色经济赛道上筑牢领先优势。
聚焦陆地,珠海以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总规模达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投资基金正式落地;《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人才培育等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智元机器人、优必选、天链机器人等行业领军企业扎堆进驻,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
不止于此,珠海正以“云上智城”为大脑,规划建设10000P智能算力集群,通过“本地算力+云计算”协同模式降低企业用算成本;设立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大模型研发“减负赋能”。
从算力基础设施到政策支持体系,珠海正以全链条布局向“中国模都”全力迈进,让“敢闯敢试”的特区基因,在数字经济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逐浪:在“大湾区棋局”中寻找新定位
曾经,地理位置带来的交通末梢和产业末梢双重困境,让珠海陷入“灯下黑”的尴尬。早期,同一个集装箱从码头到香港,珠海报价高达3000元,而珠江口东岸仅需300元。那个时候,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经常“望洋兴叹”。
但因澳门而兴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珠海带来新机遇。通过“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的产业联动模式,琴澳在民生、经贸、法治规则衔接上取得突破。
新世纪开始,珠海着力构建交通、产业和城市“三大发展格局”,拓展城市东西两翼发展空间,昔日多岛串联而成的临海小城,轮廓愈发清晰。
2018年珠海迎来“大桥时代”,次年又迎来“大湾区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大湾区城市间的极点带动作用,突出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发展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重新将珠海带到时代发展的浪尖。随着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广珠城际轨道路网纵横延伸,深中通道打通东西岸资源,加之规划中的深珠城际铁路,珠江西岸正从地理边缘蜕变为链接港澳、辐射粤西的战略支点。一种全新的区位发展优势正在珠江西岸悄然形成。
当前,珠海正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横琴发展“四新”产业,加强产业合作、招商联动,开展“总部+基地”“研发+孵化+产业化”“电商+制造”“出海+工厂”等跨区域布局,共建跨境产业链。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珠海置身双循环格局,应主动参与国际竞合。对内携手湾区兄弟城市,促要素流动、优资源配置,加速横琴粤澳深合区建设,与澳门互补共赢,共拓海外市场;对外深化贸易合作,提升进出口自控力,打造国际名牌,跃升珠海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位势。
在开放型经济网络建设中,珠海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区叠加”优势,打造“澳门品牌+横琴研发+珠海制造+全球市场”产业链协同模式。
站在45周年的节点回望,珠海不断从珠江口渔村向“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演进。未来,这座兼具开放基因与宜居底色的特区,将持续在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区域协同中跃升。而那些清晨穿梭在港珠澳大桥上的车流,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未来的希望——它们连接着港澳的资源,也承载着珠海下一个45年的梦想。
相关文章:
- 萌娃“趣”赶集,欢乐迎开学!珠海这个创意集市举行
- 2比4不敌张本智和,王楚钦获得WTT横滨冠军赛男单亚军
- 医我看丨周围人“中招”基孔肯雅热?立即就医!做好防蚊!
- 拍地!金湾首个,要来了!
- 将首发多项新产品、新成果!2025年服贸会新鲜“剧透”
-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珠海驰援惠州抢险救灾队携锦旗归来
- 美股动态 | 加密货币概念股普遍上涨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BMNR.US)飙升25%
- 8月11日起深圳北往返重庆东加开夜间动卧,经停张家界
-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体育比赛首批门票8月28日上午10时开售
- A股午评 | 创业板指半日涨0.91% 沪指挑战前高 银行、券商等金融板块表现强劲